很多年前參加在 Bordeaux wine school 的六天品酒課程,老師要各同學作自我介紹,其中有一對是美籍姊妹,妹妹在巴黎工作,兩人相約每兩年結伴旅遊一次,不光是看風景名勝,亦希望能得到些知識留念,因此每個旅程都有一個主題,例如這次想認識 Bordeaux 酒區的特色,旅程由這品酒課程開始,再到 Bordeaux 附近地區觀光,和到主要酒區參觀酒莊。以前的旅遊曾以芝士和香檳為主題等,聽到後覺得很有意思,可從不同角度欣賞一個國家。
近年旅遊回來,和朋友談及見聞時,對風景、建築等名勝的記憶和描述都十分淡淡然,隱隱中覺得這些景觀性的事物,旅遊書的介紹和相片都能表達得比我精采,因而沒有心思花時間講述。但對旅途中遇到的人與事、當地的農產和食物,所包含的歷史背景和民族文化,令我有思索的經歷,都會在心中留下不能磨滅的記憶,亦最樂於分享。
記得在亞根廷山區和墨西哥 Yucatan 旅遊時,在街市看到很多獨有的蔬菜和野生水果,較易形容的是藍及粉紅色的薯仔,紅、白、啡、黃、黑色的粟米等,土產水果中有各種不同質感和難以形容的味道,而賣菜者穿上其部族的鮮艷衣飾,是視覺和味覺上的極大享受,亦感受到大自然的植物品種豐盛,和現代化大型農場的取向不同。
翌年到南非旅行,由東至西走了兩個月,這是個沒有街市文化的國家,所有菜肉都在超級市場或商店內供應。更意外的是賣的蔬菜水果和歐洲差不多完全一樣,兩個在文化發展和地理形態有距離的地方,怎麼在農產上沒有分別?查看書籍才知當年西方人遷入後,懷念故鄉的食物,把種子帶來在肥沃的大地上種植,沒有把本土蔬果列入可吃用的範疇內,形成沒有特色個性的現況,從小處已能看到當年的移民沒有好奇心和容人、容物之量。
數年前到印度學瑜珈,先在新德里上兩天的印度菜課程,依地址找到那屬中上地段的住宅區,一幢幢十層高略有老態的樓宇,外有高牆包圍,牆上再是鐵欄,四角守衛巡邏,相對於新德里旅遊區的髒亂和遍地垃圾,差異極大,可以鬆一口氣。
印度太太說流利英語,態度優雅大方,先參觀附近街市,吃地道小食後,才開始煮菜,她有一位男傭人,和一位臨時幫忙的女慵,菜肉香料都安排有序,感覺極好。
她一步步的示範,有板有眼,時不時用印度話「叫」男傭人取些材料或器皿等,令我意外的是和我們說話時永遠溫和有禮,但每回和傭人說話,無論多麼簡單的事情,卻立時轉用「呼喝」式,轉頭和我們談話又立時平和下來,她對變臉平常自如,我倒尷尬極了。香港親友家中亦有用菲傭,都能友善地交往,已很少如此强列地、明目張贍地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歧視了。
印度菜嘛,家常菜以咖哩菜和煎炸食物為主,煮食技巧有限,炆至鬆軟或炸至香脆便成,只在香料上有些變化,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五千多年文化,倒沒有浪費太多心思在煮食上。
最近從老撾回來,在 Luang Prabang 的 Tamarind 餐廳吃 Gourmet Adventure 大餐,以野生食物為主,從樹林溪澗田野間採集而來,是山區人常吃的食物,加上大廚的配搭和烹調而成。吃了各種野菜野筍河藻,味道甘苦辣酸怪,各有特色,但不能用美味來形容,又吃了炒香草螞蟻蛋,蜜蜂蛹辣椒醬糯米,沒有任何異味,卻亦沒有任何滋味質感可言。
翌日參加大廚兼老闆 Joy 的一天老撾菜烹飪課程,學習他們的煮食技巧和調味方式後,問 Joy 老撾國民為何如此熱中於這些野味,是否如中國人的想法,這類食物有補益或療效?Joy 聽後半苦笑說,山區平地少,以種糯米為主,蔬菜大都種在數條主要河道的斜坡上,夏天雨季時,河水上漲可耕地消失,菜價上升,平民只能採摘野菜作食糧,成為習慣。山區貧農亦不常有餘錢買肉,靠吃小昆蟲蟻蛋等得到蛋白質,是卑微的求生之道,和追求滋味食療等想法相距遠矣。
這種種經歷,豐富了視野外,亦常令我想到所有事情,都可追溯因由,總有解釋,要常問為什麼才能滿足無盡的好奇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