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從 Laos 老撾旅遊回來,首都 Vientiane 永珍市虛有個美麗的名字,卻不值一看,倒是較北的山城 Luang Prabang 琅挬拉邦市很有氣氛,小小的古城依偎在湄公河之旁,背靠高山,古廟處處,地理位置優越外,亦保存有大量木材建造的古房子,被列入「世界遺產城市」,帶動了旅遊業。除了在市內觀光外,亦可乘船或扒獨木舟享受河岸兩旁山巒起伏的風光,或乘車、走山路到附近的 Quanxi 瀑布群遊玩和游泳,是個動靜皆宜的地方。這古城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遊人,歐美人士遠比亞洲遊人多,且能滿足各種年紀和不同消費的人群,加上老撾人都友善純樸,是個很愉快的旅遊經驗。
老撾鄰近泰國和越南,食物亦受兩地影響,究竟老撾的本土食物如何?原來最大分別是當地以糯米為主糧,一日三餐都吃糯米飯或糯米糕餅,是世界上以人口計算吃最多糯米的民族。吃時用手指取小糰糯米,再用糯米和大拇指挾菜肉進食,所以食物都較乾身,少有醬汁,沒有泰國椰汁咖哩菜式的傳統。吃了多天地道食物後,最感意外是菜餚都伴有大量不同的青菜葉,自己能分辨的只有通菜,皇帝菜,水芹,檳榔葉等,還有種種不知名在河旁、農田和樹林內野生的植物,全都生吃,味道複雜,有辣的、有苦的、有怪怪的,只能用各有特色來形容。
令我想到歐美人士尚且會用蔬菜做沙律生吃,但中國菜絕少吃生的食物,菜葉也都是煮熟才吃,最少也要發酵醃製才會生吃,是否五千年文化下在食物衛生上的演變?和有名的 Tamarind 餐廳大廚兼老闆談話,才知當地山多農地少,山區居民都以種植能填飽肚皮的糯米為主,生活貧困,養成四處找野菜吃的習慣。自己估計,野菜生吃時味道濃重,若煮熟的話除了味道減低外,且縮為一小撮的,遠不及生吃時那大堆頭的樣子,和吃少少已有味覺上的滿足。其他常吃的菜如茄子、蕃茄、洋蔥等會烤熟後加入蒜頭、辣椒、青檸葉、芫茜、羅勒、魚露等等搗成醬,鹹辣香鮮地拌糯米飯同吃,目的亦是吃一小點便極能送飯。
Luang Prabang 市廟多和尚亦多,早上六時和尚們以年資排成一列在市內化緣,隊末的小和尚大約十歲不到,隨著旅遊業興旺,這已成為重點參觀的節目之一,晨早黑漆漆的街道上站滿了遊人,遠較在走動的和尚為多,也屬奇景。市民都準備了已煮好的糯米飯及其他食物,取一小撮逐一放到每個和尚的砵內。
聽到身旁的遊客細語,如此用手取出已煮好的食物在街上每個和尚分派一小份,何不整盆食物獻給為首的大和尚,讓他帶回寺廟分食,更為衛生簡便?這自然是以現代的管理學來思考,以非人性的科學方法追求以極速達到目標,而非著眼於欣賞當中的過程。每個和尚如此親身接受陌生人的贈予,而居民雖貧窮仍樂於布施,各自心中都有施與受的得著。自己在老撾住了十天,覺得當地人都祥和,且臉上常掛著笑容,這心境和擁有多少金錢物質沒有關連。
在 Luang Prabang 市郊扒獨木舟和行山時,有機會和不同導遊談天,發現他們年紀輕輕,但全都曾經做了一年至五年的和尚,原來十來歲進入寺廟做和尚是很普遍的事情,但以五年為限。起初以為是為家人積福,原來都是來自山區的貧農家庭,兄弟姊妹眾多但父母收入卑微,每天能吃飽已極難得,完成鄉村小學後,若要繼續學業,要到大城市上中學,學校是免費,但沒有能力支付居住及生活費用的話,便會加入廟宇做和尚,得到免費食宿和教育,亦會學習佛理,每天誦經冥想化緣,負責清潔及維修廟宇等工作。說起來他們都很懷念那些年在廟內的生活,身無所有,亦毋須為存活而擔憂,享受了數年寧靜有規律的靈性生活。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