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豆腐怎麼淡黃色的,吃下有點彈牙,是加色加魚膠粉做成?這炸得酥香的豆腐條怎麼勾起小時吃豬油渣的滋味?這麵條白雪雪的,咬下時黏牙但又有彈性,真的古怪又別緻?這個朱古力色的醬汁,怎麼只沾一點點,便在口腔中爆發豐富澎湃的鮮味?飯後一小片深啡色甜點,那濃郁的甜和極度的酸,異常地討好?
緬甸的烹調,有泰菜,中菜和印度菜的影子,在餐館所吃的地道菜餚,味道不差,但亦不特別滋味,屬於沒有個性那類別。倒是雜糧,小吃,零食等,變化多端,味道特別。花了好些時間,去到生產地方參觀,在導遊翻譯下問了很多問題,才理出頭緒,知道原材料是什麼,和怎樣做的,是旅程中最大收穫。
Shan 'tofu |
由茵萊湖 Shan 少數民族所做的淡黃色‘豆腐‘, 能切為方正條子而不碎散,拌以椰菜絲,辣醬同吃,是在街市常見的食物。自己覺得頗為脹胃,不能多吃,味道如中式豆腐,淡淡的,在吃醬料的味道。
來到由三姐妹主理的工場,其實是家園一角,她們坐在柴火燒的大鍋旁,汗如雨下,不停以木捧攪拌鍋中濃稠粉糊,到水份揮發完成,足夠稠度後,便倒進正方形木盆中,冷卻後自然凝固成外國人稱為‘豆腐‘的食物。細看所用的豆,並非黃豆,像是馬豆。
方法是把豆浸水一天,磨碎成蓉,隔渣後把豆汁慢火煮稠,凝固成糕。相信這豆糕經如此濃縮後,蛋白質極高,成為當地人的重要糧食。
把這豆糕切成半厘米薄片,或條子,曬乾後下油鑊炸得香脆,因蛋白質高,吃時令我想到小時吃豬油渣的滋味。
另一道 Shan 區美食,是那雪白略黏牙又有彈性的麵條。來到小工廠,地方小但人多,大家敏捷地蒸粉,把蒸熟仍熱的粉,放進搓粉機中搓成油潤粉糰,切段投入滾軸機中壓成一大片長長的粉皮,抹油重叠排放整齊,包好放兩天熟成後才細切為幼麵條。
making sticky rice noodle |
這麵條原來是用純糯米粉造成,難怪有似曾相識的質感了,把糯米製成麵條做為鹹味主糧,是首次見到。
而真正用黃豆做的,是這朱古力色的鮮味醬料。當地人用的黃豆,較我們常見的細小近半,有可能是未受科技改變的原始品種。浸泡一夜後放大鍋中加水慢火煮它數小時,把豆渣隔出餵豬,豆汁放鍋中,以細火烹煮,不停攪拌令水份篜發,直至濃稠如糕。在這冗長的爐火提煉過程中,不知為何這豆漿轉為深褐色,就像我們常吃的豆豉醬一樣,鮮味濃郁。作醬料吃外,亦會壓為圓片,曬乾後成為一度涼菜。
在村中走動,看到地上,架子上都在囇食糧,除了豆製品外,亦有米糕片,乾後在爐上烤得起泡香脆。亦有葵瓜子,南瓜子,豆和花生等,往後在大鑊中下鹽同炒至香酥,全是小時常吃的零食,現在親眼看到仍然如此小規模地生產。
當中看到不少人家在矖小小紅色的果子,味道酸得牙軟,問導遊有什麼同途,原來果核中的仁,有藥用價值(酸棗仁),中國人到來購買,收入不錯。而餘下的果肉,一般棄而不要,但亦可以攪碎成蓉,加進凝固中的原蔗糖,壓成方塊成為那極甜又極酸的甜點。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