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友說每經大難之後,都有視富貴如浮雲,生命親人可貴之感慨,可惜一段時間之後又回復舊態。多麼正確,我們的記憶隨歲月而淡化丶淡忘。往好處看,不愉快的經歷和傷痛也有望忘卻。
又說當我們每天都行動自如,呼吸正常,飲食滿足,還可以有什麼要求呢?
知足常樂,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等都是我們自小已知的道理,在有災難時最上心入腦,但在平和安靜的日子,又不是那麼容易實踐。是否人類的心理,複習無比,不可以理性地分析?
久不久便思索這些討論,因為心中深處覺得應該有更好的解釋。終於想到最近看的書 “Being mortal, illness, medicine and what
matters in the end" ,由一位外科醫生 Atul Gawanda 所寫,把他日常面對的老丶病丶死,如何作最好安排,有很好的解說,內容看似沉鬱,不是一般人日常會仔細談論的話題,但看後感覺很好,對自己或親人最後一段路可作的選擇增加了認識。
當中提到安老院,原意是讓老人家得到良好照顧,飲食梳洗安排妥善,吃得飽,活得安全。然而院內的老人家是否高高興興的?是否令人渴望有天住進這安全丶飽食無憂的地方?不大對啊。
書中提到以 Maslow's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人類的生存動力,有如一個金字塔,底層是基本需要,如食物丶水丶安全等。得到了便上一層樓,希望愛與被愛,和歸屬感。再上是自我增長:得到知識丶達到目標丶能力被認可等。最頂尖的層面是追求自我滿足:無償地創作或實現道德理想。
這個金字塔,解釋了為何住進安老院,只有一張床一個衣櫥,限時限刻地吃飯洗澡,人人一樣,沒有自由和私人空間,只滿足了最基本對吃飽和安全的要求,而不能滿足其他渴求,成為一般安老院不能令老人家快活的地方。
亦解釋了為何藝術創作工作發展和收入不穩定,仍然能不斷吸引人加入,和有人願意花寶貴時間作義務工作,或義無反顧投身社會運動,全為追求最高目標。
當遇到天災人禍丶健康財富出了亂子時,我們突然跌回底層,切實感到平安吃飽,親友愛人在旁就是福的原因。
想來人類和其他動物不同,千萬年來不斷改變改進丶發展文化商貿政制等,努力進取,就如這金字塔的形容,在滿足了基本安全安穩後,便花心力尋求更進一步。看歷史,這是人類天性,不能壓制的基因。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