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9日 蠔蝦蟹 (下)



在法國漁市場,絕少見到冰鮮生蝦,更遑論游水生蝦了,都是在船上已用大鍋水煮熟的貨色,當地人習慣用作前菜沾蛋黃醬冷吃,我等在香港吃慣游水生蝦的自然從未曾購買,眼尾也不多看一眼。

到法國西北部海岸遊走,雖然是貝類海產最豐盛的地段,在漁店內看到的仍然以熟蝦為主,唯一例外是偶然會找到稱為 Bouquet 的小蝦,給養在水箱筲箕內,身價極高,要六十多歐羅一公斤。

據說這蝦在岸旁石灘海床生活,因此不能駕駛漁船以拖網方法輕鬆一網打盡,漁夫要在石灘上走動,令小蝦逃離居所,才用網撈起,因是人手慢捉,身價自然高昂。

這蝦長得最大時也只有一吋左右長度,在生時深綠色,蒸熟後清晰艷紅紋理展現,極其奪目美麗,吃前常觀賞小蝦,像只海中小老虎般威猛。蝦雖細,但肌肉緊緻脹卜卜的,口感極好,嘴嚼時有和體積不成比例的感覺。

同樣地小而美好的,是稱為 Etrille 的小蟹,和香港常見的奄仔蟹差不多大小,外殻顏色較淺,煮熟後轉橙紅。和小蝦一樣,個子細小,但肌肉發達,且鮮嫩,要心有閒情才有那耐性挑出蟹肉細嘗。

這小蟹是漁販子點名為法國海域中,可找到的三種蟹中最美味的了。排名第二是蜘蛛蟹,肉質亦嫩,但殻重爪幼長,一般要有一公斤以上的才會購買,不然沒有太多肉可吃,回報和付出不成比例。榜末是價格最低廉,肉厚蟹黃多的啡蟹。


自少喜歡吃蟹,初來法國看到這啡蟹的巨大身形和卑微身價,眼睛發光,以為可以大飽口福,唉,原來肉質粗糙鮮味欠奉,是經驗中少有吃了半只已胃口全失的蟹種,那蟹黃若煮得半熟呈啫喱狀尚算可口,否則硬如石頭味道全無。這啡蟹成為很久很久記憶開始淡忘時才會吃一次的食物。
 


相對下法國的帶子,是最期待的秋冬季美食,因運送容易,在法國任何角落的漁店都能買得仍然生存的扇貝,買回家起出米白帶子,生吃或兩面快煎,都鮮美嫩滑,百吃不厭。

扇貝法文是 Coquilles St Jacques,和聖人拉上了關系,因為中世紀開始流行的朝聖之路,起自歐洲各國,經法國而以西班牙西北岸的 St Jacques 葬身之地 Santiago de Compostela 為終點,那路線網就如扇具的表面的紋理,扇貝由些得名,而朝聖路上指示牌和旅館,亦喜以扇具作裝飾。

來到北岸產地,帶子新鮮度更佳,價錢下降至一歐羅一隻,是旅遊中每天必吃的食物。最近政府批准可在岩石岸海旁,漁船不能到的地區,潛水徒手活捉扇貝,據說沒有受到傳統捕捉方法,以拖網在海床拉動的驚恐,味道較佳云云。終於在一漁店內找到手捉扇貝,兩者齊吃比較下,肉質的確略較緊緻,味道濃烈丁點,可能有點道理。

走遍多個大小漁港,無數漁店後,最意外是首次在一所漁店內見到鮮鮑魚,三吋長左右,在細看拍照時,正在店內購物的女士說這鮑魚弄起來好麻煩,看書說得用錘子捶打至鬆軟才能煮吃。

聽到失笑,想起多年前到紐西蘭旅行,在岸旁小餐廳內看到“煎鮑魚”(abalone fritter) 這小吃,售價低,心想這裡海產豐盛,價格自當如此。送到眼前的食物,是怪異墨綠色的煎餅,吃了一口便放棄,是記憶中顔色和味道最嘔心的食物。查問下知道是把整隻鮑魚,連內臓舂爛加麵粉而成,難怪有此效果,更奇怪是竟然能一直在餐牌上出現。

鮑魚不是自己特別愛吃的海產,難得這次見到,也就買了兩隻試味,起出肉身,除去腸臓,放進沸水中數秒,殺死表面細菌後切片細嚼,淡淡的味道,留下淡淡的記憶。

這回西北岸海鮮尋覓旅遊,以吃為主,知道住在這區口福極好,海產多外,沿岸山坡飼養羊羣,吃飽帶海鹽青草,羊肉亦美,內陸平原以牛場為主,牛肉和芝士產量亦多,然而秋冬春三季北風凜冽,恆常陰天細雨,是想也不敢想久住的地區。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