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2月02日 百變湯圓



臨近新年,來到用糯米粉做甜點的時節。記憶中自小母親只會在冬日做黑芝麻湯圓、小丸子配酒醸、糖醬煮煎香芝麻小餅這三樣以糯米粉做的甜食。母親理所當然地做慣常應節食物,小時候有得吃已然開心滿足,從來沒有膽子幻想要作任何改變。

然而飲食趨勢,隨外來資訊和入口原材料增加而改變,所有傳統食物均隨歲月演變而生,正確地應說是某年代的創造食物,受歡迎而成主流,創作與接受改變,一直是人類的強項。

用糯米粉做糕點,那黏稠質感獨特,可說沒有其他食物可比擬。西方食物中,以自己的經驗是完全沒有任何黏糯質地,也許若在 pizza 上放下大量 ricotta 芝士,烤軟後可勉強說是最黏的食物了。常覺得西方食物只有脆和軟兩個質感,脆以油脂炸或焗而成,蔬菜習慣煮得軟爛,肉類不好吃皮,把肉煎或燜得軟熟。

而我們形容質感的字眼特別多: 爽嫩、酥化、香脆、軟綿、黏稠、粉糯、鬆軟、“彈牙”等等,可見在我們的傳統,美食的色、香、味和質感同樣重要。

雖說西方沒有黏稠如糯米的食物,但在香港認識的外國人中,不少都喜歡吃湯圓,有可能不特別喜歡那黏牙質感,而是喜愛內裡香甜餡料,而最受歡迎的非黑芝麻湯圓莫屬。

近年自己喜歡玩弄食物,尋找變化,美其名創意,想來是來自種植蔬菜的影響。學習種菜初期,看了很多書籍,不少鼓勵找些市面上少見的品種種植,這些品種大多因為產量少、外形不統一、種植期長、易受蟲害等等原因而受淘汰,味道營養可能較優,但不為現代超市接受,若在家園種植這類品種,得到與別不同的收成,更感珍貴,亦特顯自家種的成果。

煮食也一樣,若做的永遠都是和外頭一樣的東西,容易比較好壞外,吃客只會努力把食物扒進肚子,不作他想。如果做的有變化,大家吃前會留心留神細看研究,再慢慢品嘗討論,廚人努力的成果,會得到較多尊重。

冬日家中習慣做黑芝麻饀湯圓,印象中母親是在南貨店買黑芝麻粉回來,又從肉店買來雪白肥豬肉,慢慢用手抓出肥膏,加入沙糖,和黑芝麻粉搓成糰,待硬後,把黑芝麻饀料搓作小丸子放一旁。取出大碟子,放上乾的棉布巾,在大盆內糯米粉加水反覆揉搓,分數份後每份左右手交換再擠搓一回才滿意,最後搓為半吋粗條子,掰為半吋長粒,先把粉糰搓圓,中央以拇指壓下成凹陷,放進饀料小丸子,慢慢把周邊粉糰推上把饀料包好,包得緊密減少空隙,再細心以雙掌搓圓,放大碟子上。


我可以形容得如此仔細,因為自少幫忙母親搓湯圓,成年後近新年時段招呼朋友吃飯,也常自母親處取得黑芝麻餡,自己包湯圓宴客。是的,包湯圓經驗豐富,那豬油黑芝麻餡自己從未曾親手試做。

往後母親不再做餡料,又昔逢膽固醇是大家關心的項目,又那敢下豬油做黑芝麻餡了,曾以蜜糖取代,把黑芝麻粉黏在一起作餡,沒有豬油的黑芝麻湯圓家人朋友都覺得不是味兒,如此苦幹而回報欠佳,放棄算了。

吃慣黑芝麻餡的香濃氣味,花生餡是完全看不上眼。近年改用朱古力作餡,效果理想,香濃氣味足以媲美黑芝麻餡,且朱古力是大多數人都喜歡的食物,較黑芝麻普及,容易討好。


用純黑朱古力作餡最簡單;近年再加變化,加入三分一的榛子醬,成為意大利稱為 Gianduja 的糖果,味道更有層次,香氣亦美;又曾加入同份量檸檬皮果醬、一點鹽和辣椒粉,味道範圍更廣,大家吃得開懷,爭奪最後一粒,為晚餐作美好的句號。

1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