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9日 如何欣賞花椒的「麻」


鄭立勳  

花椒是一株五、六呎高野生小樹葉片小小樹枝長滿刺和黑、白胡椒蔓藤科植物完全不同 四川較清涼的山區生長亦是少數能在喜瑪拉雅山上生長的香料類植物因此也會在尼泊爾、西藏和不丹地區的菜肴中出現。一串的小粒果實成熟後由深綠轉深紅 乾後爆裂裏渾圓漆黑的種子彈出這果殼便是花椒。在磨碎花椒時會發現紅色的果殼尚有一片十分硬的白色果那麻的味道是由這片小東西而 紅色的殼只有香氣而沒有麻味。

其實形容麻為一種「味道」並不正確應用麻這「感覺」才對花椒獨有的油分能擾亂舌頭上接收觸感和冷度的神經末梢生麻的感覺只持續數分鐘便消失。
總括了在成都烹學校的經驗對於如何運用花椒有以下心得
只有在細火肉時才會把花椒早早放進同煮永遠不會在熱油旺火時下花椒燒焦了不但不麻更有苦澀味道
做猛火快炒的菜肴大多是加入磨碎了的花椒且是在炒至尾聲時才撒下花椒碎上
若不想吃到花椒碎粒可在完成時才下花椒油這樣麻味散布更平均。
做這花椒油的方法是在大油下一花椒慢慢把油升至一百三十度保持同樣度十五分鐘左右讓其自然冷卻便成。
色澤紅艷外形飽滿
兩星期的課程中除了在學校實習外亦包括半天參觀成都街市這裏賣的東西種類繁多同學們最想購買上乘花椒回家。逐的聞和試味只見這裏的花椒色澤 紅艷外形飽滿和自己平常用的色澤形相乾枯完全不同心想是較新鮮只是那濃烈的花椒氣味和麻度亦遠遠超出一般在香港能買到的貨色這才醒悟 花椒的油分定是揮發性極高存放一段時間便煙消雲散。現在終於明白為何以前用花椒做菜總覺沒太多麻味的原因了。
在成都的個中午和 在大大小小有名無名的餐館中吃了很多菜式其中以涼菜夫妻肺片和熱菜毛火旺最難忘除了味道層次複雜外用的材料以各種臟為主現今已很少機會吃到了。 最意外是發現有很多菜肴只麻而不辣是以前從未曾嘗試的例如在涼菜中有麻香蓮藕簡單地把蓮藕蒸熟切片下鹽、麻油和花椒碎那爽甜麻的配合極清新 曾吃到花椒熏鴨把做好的煙熏鴨浸在花椒油中在常見的鹹香味上多加一重麻感也有新意。
學成後買了大包花椒及辣椒豆瓣醬回家除了練習麻辣菜亦喜歡在沒有辣的羈絆下單純欣賞麻的感覺加上親友中能接受麻的比辣的多更有興趣作不同嘗試。在法國亦有做給同是喜愛煮食的朋友品嘗他們首次接觸花椒的麻感對這特異的感覺如發現了新大陸般輕奮。
回做白切在薑葱油加進花椒碎試味時覺得花椒的麻和薑葱配合得極好三樣濃烈的調味料能互相抗衡味道更複雜只是怎麼如此鹹用同一牌子的鹽多 很少失手惟有多加些油補救可是愈吃愈隱隱覺得薑葱的香氣和味道也特別的芬芳馥郁飯後喝口水怎麼水也意外地滿有滋味和清涼私下估計大約是 花椒的麻把味蕾和嗅覺的敏感度提升了往後做菜若齋用花椒而不下辣時都有如是感覺十分有趣。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