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明菜園多大和種了其他什麼菜種,立時知道這是自己當初開始種菜時犯的同樣錯誤 ﹣低估了大自然變化萬千的能力。
常吃的蔬果如青瓜、南瓜和西瓜(或蜜瓜),都屬同一系的植物,有相近的外貌和生長狀況,都有喇叭形鮮黃色的花朵,分開為雌花和雄花。靠蜜蜂傳播花粉才能結 成果子。朋友的菜園極小,青瓜南瓜和蜜瓜都種在附近,可以想像蜜蜂吸食花蜜時,自然同時探訪附近所有美麗的花兒,身上沾染了不同瓜的花粉,亦隨意放送,蜜 瓜結合了青瓜或南瓜的花粉,長出來的果子自然三不像了。
大自然以如此混合結果方式,產生了萬千變化,就像人類,個個外形性格能力都不盡相同。我們為了口福,千多年來小心挑選美味易種多産等等「優質」種子,重點隔離培植,成為現在市場上常見的蔬果。
自己初來法國時,對大自然澎湃的生命力有無限好奇,在市場上或旅行時吃到任何美味的水果和果仁,都放到泥中看看能否發芽長大,夢想多年後滿園果實纍纍。農夫見到大吃一驚,怕我走火入魔似的,說現代果樹都以接枝法生長,結成的果子可吃,但內裏的核不能用來繁殖。
那時聽進耳中,全然不明白完好的一粒果核,能發芽長大,為何不能長出果樹?終於鑽研園藝書籍,才解開這個問號。
無論任何用接枝方式長成的樹,包括上星期在信博上看到,在香港廣泛種植的本土獨有洋紫荊品種,全都能正常地開花結果,果子亦會發芽長大,只是內中基因重新組合,長成的樹形高度花朵顏色果子味道等等,都和母樹不同,像同父母所生的兒女也個個不同一樣道理。
變化如何完全是未知素,以蘋果為例,由種子發芽長成大樹,能開花結果,保守估計要六年以上時間,若結成的果子並不美味或質感欠佳等,是多麼費時又令人失望的事情。因此園藝公司出售的全是接枝而生的樹,保証客人能得到指定的成果,爲此自然界的品種愈來愈少。
看 Michael Pollan 的書 The botany of desire,才知道美國在十八、九世紀時期,以免費土地吸引移民前往開荒,條件是必須立即在家園內種上百株蘋果樹。那理念是花了氣力種下百株果樹,要等待六至十年才有收成,是令移民留守家園的方法。
那時全是用蘋果核發芽長樹,結成的果子有甜有酸有大有小有美有醜,千萬種不同變化,其中好吃的少難吃的極多。應付辦法是把不能吃或過多的蘋果榨汁,讓其發酵,由此產生了蘋果酒。到了十九世紀末接枝技術成為主流,只挑美味的蘋果樹接枝,成為現在常吃的數個品種。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