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2日 撚手菜


來到法國鄉村居住,和當地的鄰居朋友往來,習慣是互相招呼到家中吃飯談天,絕少相約到餐廳進食,想是在消費上有不同要求,免得尷尬,且鄉下人也真的不常出外吃飯。

招待新認識的外藉人士吃飯,不知道對方的口味如何,但知道他們都先入為主地覺得中國人應該最拿手煮中菜,所以首次飯聚,一定以中菜奉客。而那道主菜,要能令客人留下深刻印象,以後便易於應付,煮什麼他們都有信心了。而這個餸亦最好能預先煮好,適當時候翻熱便成,免得人客談得興起,延誤進餐時間,令自己暗自心焦。

這道家常菜,十多年來招待了不同國籍人士,記憶中,無論煮了多大鍋,都一定吃過清光,醬汁不留。關子賣久了,這菜是改良自家母常煮的家鄉紅燒骨,自己介紹時會說是「上海骨」,一般外國人都認識的地方,在香港的上海餐館,也看到類似的菜式,稱為「鎮江骨」。

方法是用豬腩的大排骨,一定要帶點肥油的才成,若用乾瘦肉骨,煮出來是兩碼子的味道,勿浪費時間心機了。把排骨切為兩至三段,放進大面積的鍋子內,排放後最好只有一至兩層的排骨,較易翻動煮至入味。母親下老抽,浙醋,邵興酒,片糖和數粒八角。

自己煮食,只追求美味,從不受食譜所規限,且人在外國,也找不到這些材料,改用老抽,黑醋 (balsamic vinegar),黑蔗糖 (muscovado sugar),白蘭地。份量很難說準,大約一分老抽,兩份醋、糖和酒,煮時久不久試味,細心調節,煮成的醬汁,墨黑色,鹹甜中帶微酸就對了。

香料除了下八角外,自己手多多,也加入兩粒丁香,數片薑,近年看了顧小倍博士的書,說甘草的微量元素,多吃有補益,自始無論煲湯燜肉,都下一片甘草;看了黃雙如小姐的文章,說果皮養氣,令百味調和,於是又放片果皮在內,基本上只要八角是眾味之首便成。

記得在藍帶學校上課時,法菜燜肉,會先把肉的表面煎香後,才下調味料水份慢煮,老師解釋是這樣汁液的色澤加深,且肉類煎後釋出香味,令醬汁味道更佳。自己的感覺是煎後,外層的肉收縮變硬,往後經長時間燜煮,那外層的質感,總不能完全鬆化,覺得並不理想,是各人喜好不同吧。

因此自己燜肉時,無論中西菜式,都絕少走油,也省下一屋油煙。回說這紅燒骨,加入調料後,加水至覆蓋肉骨,滾後轉細火煮約四小時,蓋子半開,讓水份慢慢蒸發,每半小時翻動骨頭,令每件肉骨都平均地入味。

煮了一會後,少量肥油浮上水面,千萬別把這油撇去,除了這是醬汁的靈魂外,很多維生素都屬油溶性,除去浮油也失去了部份營養,多可惜,反正不是天天吃這道菜,毋須過份緊張。煮久了,水份漸少,而骨髓中釋出的天然乳化劑,把這油脂溶解進汁液中,令醬汁變得潤澤濃稠,是用瘦肉骨頭達不到的效果。

愛吃豬皮的也可改用五花腩代替,先把整片腩肉放滾水中煮十來分鐘,令其定型後,便可輕易地切為四正方塊,以同樣方法烹煮。不同的是,五花腩浮油太多,也沒有乳化劑,不能把油份混和汁液中,醬汁沒有那稠度和光澤。

寫到這裡,肚子已咕咕作響,要找點吃的安撫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