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30日 文明步伐


在法國打理菜園果樹數年,有穩定收成後,便買了數只雞,學習如何飼養動物作食糧,是人生首次如此接近地和動物 ﹣雞群生活了數年,眼界大開的經驗。

觀察所得,雞的生活,極有規律,天微光公雞便在雞屋內啼叫,門打開後群雞蜂擁而出,在草地奔走舒展骨頭,過一會埋首吃草吃穀糧,飽餐後聚在樹蔭下談天休息,母雞們輪流到雞屋的蛋房內靜坐生蛋。午後太陽沒那麼兇猛時,各自走到沙地上作泥沙浴,用翼把沙土拍打混進羽毛內,休息一會,再用嘴巴把羽毛逐一梳理通順,清走沙泥雜物,令毛色亮麗。黃昏見太陽快消失時,在草地上一起漫步,才依依不捨地步進雞屋內睡覺。

數年所見,雞群能互相溝通,有它們的思想,在安穩的環境下,作息習慣,日日如是,它們的生活,在循環及重複中渡過,沒有追求新鮮經驗的訴求,相信其他動物都是如此地生活,安逸地以繁殖下一代為最終目的。

動物界中,唯有人類,在生活上不停追求變化和改進,因此人類有文明,而其他動物沒有。

在旅行時,會到博物館看出土文物,感覺上亞洲和歐洲,無論在陶瓷器的造型、胎料、釉彩上;在工具上;在金屬運用及煉鐵上;在建築及文史哲學上都有不同的發展,但接近是同步的演變。

數年前開始到南美旅行,觀賞瑪雅和印加文化,明白了在十五世紀被西班牙人入侵時,當地土著仍停留在部族文化,以捕獵、採集食物和耕種為生。

看出土文物,用的陶土器皿,紋飾和外型,數千年來,改變不大;亦未能運用火力,掌握高溫煉鐵的技術,停留在青銅階段;也不能燒製瓦片,房子以草蓆覆蓋,水平和亞洲及歐洲比較,相距遠矣 。

類似的緩慢發展,在北美、南非、澳洲、紐西蘭等在十五世紀前後被登陸佔領的新世界中亦可看到。

欣賞瑪雅和印加人以巨石建築的廟宇時,自然難以想像是用了多少人力和時間,搬運大石,和用極其簡單的工具切割,令石頭與石頭之間,接駁得天衣無縫。但類似的大石建築,如英國的 Stonehenge,埃及的金字塔,早在四千多年前已出現,而瑪雅和印加人的廟宇,卻是數百年前才建成。在別的國度已放棄大石建築,演變出其他建築物料和方法時,瑪雅和印加人才步其後塵。

現正在秘魯旅行,在山區看土著的生活,所住的房子,就地取材,以黏土混和乾草做磚,曬乾後建造簡單四方的房子,家家都一樣,仍可見到磚塊的紋理,沒有再漆上混和天然色彩的細沙土,令外牆平滑美觀。在屋內席地而睡,在地上生火煮食,沒有家具,亦沒有任何裝飾,或種花美化環境,就此住下了。

土著身穿艷麗服飾,亦精於織製紋理精緻的布料,不能說沒有美感,只好說對居住的地方,沒有要求。想到在南非旅遊時,知道很多土著的祖父母一代,仍在洞穴中生活,那是更安於現狀了。

常想,人類的文明,為何在不同地區,出現這麼大的差距?這裡沒有貶意,文明也有好有壞,我們對環境的污染和生態的破壞,是不可寬恕的行為。

在遊歷了這些新世界後,得到一個結論,是當地的民族,都有語言溝通,但無獨有偶,全都沒有流通的文字。

自己的推測是,有流通文字的國家,能把經驗及思想記下,准確地記錄知識,從中啟發更多新意念,亦易於把知識輸送各地,令人民易於學習,共同努力追求改善,因而加速了當地的文明發展。

文明的步伐,想是由文字的出現而改變了速度。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