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雜誌介紹有機農場使用的「魚菜共生」系統,基本概念是當養殖魚的排泄物慢慢沉積,就可以把水抽出來,輸往菜田,讓菜吸收水中豐富的氮肥, 過濾出來的清水,又可循環再用來養魚,如此一來,種菜就不用下肥料,降低成本外,也可廢物利用。
養魚種菜都要用水,能盡用資源,真有意思,作為農民又可分散投資,種菜兼養魚,收益較有保障。在外國推動的有機農業,都鼓勵種蔬菜外也養牲畜,如雞鴨豬等,可幫忙吃剩菜野草外,亦製造肥料。其實傳統的農業,一直如此運作,而香港的農民,看來只有養魚較容易安排吧。
多年前曾在意大利參觀一個生產有機稻米農場,那地區已有數百年種植稻米歷史,是個水源充足的平原農地,以水稻田方式種植。有機種植稻米,自然沒有下殺蟲藥,除野草劑和化學肥料等,問負責人如何做到。
解釋後才知道,稻米能浸在淺水中生長,有點像水生植物,而大多數陸地上生長的野草,都沒有這能耐,浸水便死亡,根本沒有野草需要處理,水中的害蟲,也比地上少。
最特別是直接在水稻田中養鯉魚,把在水中滋生的蚊蟲吃光,而魚的排泄物,成為稻米的肥料。
現在想起來,也是「魚菜共生」概念,原來自古已有,真是個完美的方法,也曾聽聞中國有些水稻田亦有養魚的傳統,深信中國種植稻米歷史更悠久,這方法定是源自東方。
當地的習慣,是每年收成後,會捕捉肥美鯉魚作慶豐收的主菜,亦會拿到市場出售,平衡水中魚隻數目。
想了一會問負責人,這方法如此方便又經濟實惠,為何市場上不是以這方法種植的米為主了?
原來要在水稻田內養魚,要有流動的活水,才能令魚兒健康地生長,這區有清凈的泉水引進田內,不停更新水質,又有魚塘讓魚兒過冬,才能善用這方法。
很多產米區,沒有足夠水源更新,水稻田內是一潭死水,便不能養魚了;依山而建的梯田,也不容易養魚啊。
水稻田要用很多水,遇到乾旱的年度,加上水質污染愈來愈嚴重,這樣用水是個頭痛的問題。
後來看了日本農夫兼哲學家 Fukuoka 先生寫的 One straw revolution,他花了數十年時間,研究無水種植稻米方法,十分精闢。令我想到傳統方法,由來自有原因,配合當時環境民情,但在不合時宜時,亦毋須繼續使用下去。
他試驗證明,稻米在一般乾農地上亦能正常生長,只因稻米能忍受浸在淺水中,減少野草和蟲患,才成為主流種植方法。其實稻米可以直接在田內播種長大,免了插秧這勞累的工序,至於處理野草和蟲害等問題,他以收成了米粒後的稻米枝葉覆蓋農田,減少野草生長空間,及在同一片土地上輪流種植不同農作物減低蟲害病患等方法對付。
書中列出多年來他農場的收成,有一般水稻田相同或更高的產量,證明可行,希望這無水種稻米方法能快些成為主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