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4月01日 寶貝父母



上文提及住在 Bordeaux 的朋友說最近大兒子到來探訪,閒聊間兒子說終於想通了,小時生活愉快順利,父母從不打罵,亦不在家中吵架,或提及工作丶生活上的煩惱,令他覺得成年人世界無比美好,自己長大後亦應有快樂的生活。因此在結婚數年,未及生兒育女,太太決定分手離去時,令他大受打擊,引發情緒問題,困擾十多年。現在才明白是期望太高,又不懂得應付問題的惡果。

朋友問我們意見,我和伴侶相對苦笑,可以理解他兒子的意思,但沒有在這樣如意的環境下長大,一直知道生活不易,和他面對的情況沒有共鳴。

近十年前認識這對年紀較我們大二丶三十年的夫妻,看到他們各自擁有私人電腦,用來上網丶寫電郵丶看世界新聞丶聽各國電台外,又用視像電話和居於大溪地的小兒子新抱孫子談天,在那時仍是新玩意,令我大開眼界,亦是首次遇到如此樂於使用電腦的退休一代,且電腦知識極豐富。

他們說全是小兒子代為安裝,定期更新軟件,緊貼潮流。因為他一家遠在大溪地,不能時常探訪,要求父母學用新科技,方便通過電腦見面談天。朋友和下一代關係很好,令人羨慕。

他們中年離開大學安穩教職,發展古董買賣生意,陸續把所賺的在鄉村買了一所度假屋,和在 Bordeaux 市擁有兩所房子,作收租用。在古董生意式微時,靠這租金生活,並不富裕但足夠無憂地退休了。

往後慢慢知道他們兩名現在四十多歳兒子的事情。大兒子自小是數學天才,在法國精英教育制度下一直表現出色,在英國主修數學,畢業後進入倫敦最大的公共交通公司,專責計算如何安排巴士路線和職員工時丶繁忙與非繁忙時間的班㳄等,令公司善用資源,原來當中大有學問,他的工作極得器重。

直至晴天霹靂太太求去,他的完美世界破碎,令精神出現問題,成為醫學上稱為 bi-polar 的人。情緒時而過度亢奮時而消沈,久不久發作,要以藥物穩定。在這十多年間出了好些亂子,有回認識一位女孩不久,便以為大家情投意合,天天到家門等她歸家,女孩解釋不得要領,給嚇慌了,報警出律師信警告不得再在她工作和居住範圍內出現,他回到父母家休養了一段時間才復原。

又有一回把所有積蓄買了三幢房子首期,買了才向父母說是作收租投資,父母看到房子地點並不理想,又要重新裝修,亦高於市價頗多,投資和回報不成比例。二人為免兒子終生背負這錢財債,唯有以兒子精神問題為由,向法庭申請無條件取消買賣合約,令兩老忙了好一會。母親有點歉疚,因她家族有精神病的前科,覺得把壞基因傳給了兒子。

而他們的小兒子,把攝影和滑浪兩個興趣轉為工作,是某大滑浪產品公司的攝影師,專長拍攝水上活動,作品曾在各地展出,亦可網上郵購。因工作關係定居大溪地。太太是名模特兒,兩人的工作和收入都不穩定,足夠衣食住行,但沒有餘錢置業。


父母看在眼內,決定幫兒子一把,助他擁有自住房子,免去若失業交租也成問題的情況。然而他們亦沒有流動資金,唯有重施以前曾用的方法,把所住房子賣出套現資金,一半給予兒子在大溪地買房子,另一半買下陳舊老屋,一面住一面慢慢維修,大工程付錢找人做,小工作兩老自己動手。

那時知道他們如此資助兒子,極其意外,因為認識的外國人中,成年後都自立,絕少和父母有金錢往還。朋友解釋說一直鼓勵兒子做喜歡的工作,兒子努力認真,亦做出成績,只是財運平平,已年過四十,看不到轉機,現在能力做得到幫他一把,心中安慰,少一個擔憂。

回說首段大兒子的話,他倆聽到我們的回應,有點迷茫地說兒子們小時並不過份頑皮,和他們說道理就成,從未體罰,亦覺得毋須在兒子面前爭議在工作和生活上的不同想法,原以為給予快樂的成長環境,在大兒子身上卻出了反效果。

兩夫妻已七丶八十多歳,仍然願意聆聽兒子的話,平心思考,又不介意在年輕很多的朋友面前詢問意見,並非固執地覺得自己永遠正確,這樣的父母,真正寶貝。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