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接觸了不少外國朋友的兒女或孫兒,留意到大約在六丶七歲這年紀,很多時會出現無論要求他們做什麼大小事情,過來打招呼丶坐下丶來吃飯丶出門了等等,都會先以 No 作答,問為什麼?試圖分析,也就再多來幾個不不不回應。
可能是一至五歲時,大人對他們說「不」說得太多,不要吵丶不要四圍跑。。。 對這 no 字印象深刻。到六歲多腦筋發展到一個階段,潛意識要作報復似的,極其喜歡使用這「不」字,聽得連作客的外人也頭痛心煩。
面對這樣的小人兒,唯一的應對方法,是每回在他們說「不」後,嘲笑地反問 "is no your favourite answer" ,一般都能令他們答也不是,不答也不是地靜一會兒,大家也可鬆一口氣。
小朋友轉變好快,過了一會便不再如此常說「不」,起碼在久不久才做一次客的人來說是快,對於日日相對的父母,可能已是望穿秋水。
人長大了,經驗和智慧增長,表達能力亦愈來愈好,然而,在成年人中,不少仍未能擺脫說「不」這心魔,自然不是如六歲人兒那樣,把「不」字放在口邊,說什麼都先以不字回應。不少用得自然含蓄,例如無論提出任何意見丶如何做某件工作丶去那裡走走,都會即時反彈出不同的意見丶方法。
並沒有明言你的提議不好,而他的見解亦非很好或較好,就是不同而已,為此得再費唇舌解釋,而對方亦繼續提出反意見。好像坦然附和別人的意見,就算是好的,都有失尊嚴似的。
最近和英國友人 whatsapp ,又遇到這樣的經驗。源於在香港行山群組新開的
whatsapp 中,留意到這友人對其中一位菲律賓朋友特別冷淡,兩度邀請同行都沒有回答,別人相約倒是爽快回應。
知道這菲律賓朋友對種族歧視十分敏感,而這堆朋友已相交十多年,便私下和英國友人提出,希望他留心。友人先是不明所指,待解釋日期事情後,便諸多藉口說那時候好忙,家中有人病了,大家應該明白。最後以「不要對
whatsapp 上的交流太認真,嘻嘻」,作結。
真令人氣結, whatsapp
只是一個工具,沒有要求不用認真這功能,一切都是使用者的抉擇。就像聽到人責罵看電視浪費時間,實在是選擇看垃圾節目才浪費光陰。自然,選擇在
whatsapp 上作沒有意義的交流也極其浪費時間和精神,只是人在群體中,有時身不由己。
想到在這裡認識的兩位朋友,都極其愛護動物,一位養有十隻雞丶三只貓丶狗和馬,另一位有八隻雞丶三代同堂的多只牛和貓,全部視為寵物,從沒有吃自養的雞和牛的念頭,關係一流,可以擁抱親吻依偎(自然是單方面行為),令我大開眼界。
現世代喜愛寵物的人愈來愈多,有時想想,雖然不能和寵物有言語交流,最多期望心神領會,但寵物一定不會駁嘴,不會凡事明裡暗裡先說「不」,心靈安靜很多。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