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立勳
今早在菜園採摘中午吃的菜後,四處巡視打點一下,看到馬鈴薯的蟲患厲害,薯葉給咬得千瘡百孔,都是自己一時心軟種下的禍根。
每年春天回到農莊種菜,都預先編排好每樣菜種植的區域,讓它們輪流在菜園不同地方生長,能平均地吸收泥土內養份,不會因年年種同一菜種,令泥土內嚴重缺乏某些營養而要下肥料補救。
今年春天氣溫異常暖和,所有植物都提早發芽,看到去年曾種馬鈴薯那段土地已然長出薯苗,大約是去秋沒有把泥土內所有馬鈴薯掘出,留下的在冬眠後見天氣回暖立刻抓緊機會生長,見幼苗撒布均勻又已長得健壯,不忍把它們拔走,破例在同一地區再種馬鈴薯。
一 念之差,千錯萬錯由此而起,原來留在泥土過冬的馬鈴薯,會成為背有黃黑條紋甲蟲 (Doryphore) 產卵的地方,到初夏幼蟲孵化,馬鈴薯葉亦長出,成為幼蟲的糧食,由五月開始覺察蟲害,已下格殺勿論令,只是這甲蟲產卵數量驚人,兩個多月來情況仍然未受到 控制,薯葉給吃得滿是孔洞,七月中一口氣把所有馬鈴薯掘出,幸好新薯已有兩吋大小, 有收成已是不幸中的大幸。
最痛心是茄子和馬鈴薯是同科植物,這甲蟲吃了薯葉後散步到茄子樹,吃那美麗的大葉作甜點,茄子葉也給咬得慘不忍睹,一時惻隱之心引來後患無窮。
在菜園打理植物時,思潮常會四處飄游,想到最近看顧小培博士的文章,說薯皮含有鐵質,那真好,煮自家種的馬鈴薯一向偷懶不刨皮,現在可以更理直氣壯了。
又 想到很多年前,在農藥公司做銷售的朋友曾說,因工作關係和農場接觸多了,知道經他而賣出的各種除蟲、除野草化學品的成分和用途,和農場所用的份量後,自始 任何蔬果外皮都不會吃,埋在泥土的馬鈴薯、紅蘿蔔等更是把皮厚厚地削去。亦想到陳曉蕾的文章說英國某廚師為減少廚餘,決定把馬鈴薯連皮一起煮。
現在自家種的馬鈴薯因一年沒有移地而種,便引來蟲患,連年只獨沽種植馬鈴薯的農場,要投放多少殺蟲藥才能保證收成? 心想,環保是好,吃薯皮吸收鐵質亦好,買有機方法種植的馬鈴薯才連皮吃最好,否則怕得不償失呀。
在 西班牙常見的馬鈴薯菜 Tortilla,用切粒馬鈴薯、辣味腸 chorizo 和雞蛋做成厚身的奄列,很易做又能填飽肚皮,自己倒覺得是「吸納」廚餘的好餸。把吃剩的蒸或焗薯切粒,任何餸頭餸尾的肉類也切粒,連同些許乾身蔬菜如青 椒、紅蘿蔔、翠玉瓜等,同放在一、雨吋深的有蓋平底鍋,用大火下油炒熱, 加鹽、胡椒調味,兩份蛋加一份水打散,份量要足夠覆蓋鍋中菜肉,最少有一吋高,立刻加蓋,收最細火讓蛋汁凝固。原裝的 Tortilla 蛋液不加水,但較硬身,自覺加點水平衡了乾燥的馬鈴薯更好。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