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9月06日 肉骨上湯




 夏日晚上,熱且渴,只想吃水份多的簡單食物,不太疲累的話,會到菜園摘數只紅熟大番茄,和一堆羅勒葉。先把羅勒葉放大碗中,下鹽丶黑胡椒和橄欖油拌勻,用滾水浸燙番茄,不到一分鐘便可輕易撕掉外皮,切大粒,連番茄籽及水份全放進碗內,輕手翻動,番茄水份慢慢釋出。取出已然焗熟,外皮墨綠內金黃南瓜切粒拌入,湯碗內的晚餐色澤悦目,酸鹹香甜極醒神,且水份充足,吃喝完身心暢快。





夏日晚上,熱且渴,只想吃水份多的簡單食物,有點疲累的話,到冰箱取出以紙杯盛載自家做的濃稠肉骨上湯,放鍋內加兩倍水份煮沸,放入時令蔬菜,或已煮熟的薯仔南瓜,投進湯中,放涼一會才吃,是最放便丶美味丶又營養豐富的快餐。



陰冷冬日,只要有這濃稠肉骨湯底,便隨時都可捧著一碗熱騰騰美味湯餐暖身果腹。冰箱內必定有一袋這樣的紙杯肉骨湯底,做菜湯外,亦可下麵條,或做泡飯,非常百搭好用。



這肉骨湯底,概念源於廚藝學校所教的濃縮肉汁。法國傳統,以肉骨頭和蔬菜加香草慢煮作上湯,再濃縮成精華肉汁,方便儲存。在煎或烤肉後,把煎鍋底的汁液調和這精華肉汁,以提升醬汁味道。

 

起初在家也依法泡製,漸漸感到這精華肉汁的確美味,但霸氣,會蓋過了鮮肉味道,有妹仔大過主人婆的感覺。



有回在香港學做叉燒,煮前半小時,才下調味料醃梅頭肉,問老師若在家中做,應否半天到一天前調味,可更入味?老師即時反問,為何要這麼入味,以鮮肉調味快煮快吃,能吃到內裡鮮肉滋味不更美妙。



有道理!我又何需以法國傳統方法,掩蓋美好鮮肉味道了,在那古老年代,肉類不一定新鮮,或存放妥善,得以濃味醬汁掩飾。往後煎牛丶羊扒等,都只下鹽和胡椒,慢慢咀嚼欣賞味道。若遇到必須有汁伴吃的朋友,會先把紅蔥頭或洋蔥絲煎至金黃,才煎扒,再把洋蔥絲放回鍋中,下 Sherry 酒丶豉油和水,下粉增稠,味道清淡不搶肉味,吃得開心。



回說這冰箱必備肉骨湯底,亦是清理廚餘妙方。我一般是在冰箱放個大膠袋,把平日煮餸時剩下的肉骨頭,和肉扒邊緣筋膜收藏,如烤雞後整個骨架,焗羊腿留下的骨頭,豬扒去骨才煎,在這裡招待朋友吃飯,洋人都不大喜歡啃骨頭,我因利乘便,一定先把骨頭取出,免得浪費。



到骨頭有一個真空煲的份量時,便是煮肉骨湯底的日子。先把骨頭加水煮沸,下黃酒提味解濁,下陳皮丶甘草後放真空鍋內過夜。翌日把雪耳發好,喜歡的話可加在湯中加入湘蓮丶薏米丶淮山等,得先浸透,淮山切為細粒,因是做濃稠湯底,用料得重手些。放進骨頭湯內翻滾,再次放到真空鍋內半天。這時黏著骨頭的筋膜已軟化分離,骨頭內油脂精髓釋出,可棄掉骨頭,再次翻滾,放涼後倒入紙杯內,排放冰箱雪硬後,便可堆放大膠袋內候用。



近年風氣影響,視老火湯油脂如鬼魅,非撇掉才安樂。然而大多數維他命都屬於油溶性,把肉骨㷛透後,維他命溶到油脂內,撇清油脂喝清湯,完全浪費了肉骨中營養,罪過。若真的油份太多難以下嚥,可撇走放進玻璃瓶子內,放雪櫃收好,日後可用以炒菜煮餸,吃回應得營養。



以這個肉骨湯底放湯,自然不能和依隨時令而做的廣式老火湯作比較,但若家中沒有傭人,人丁單薄,閒暇不多,又不容易找合用老火湯料,冰箱常備這肉骨湯底,可輕易有口福。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