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1月22日 粗芥蘭頌



夏日在法國,完全不能種植中式綠葉菜,主要原因是日照長,晨早五時至晚上十時,每天日照多於香港近半,菜苗一下子長高,但極其奀幼,葉少且單薄,全速開花留下種子,生命周期超短,沒能種出什麼可吃的物質,得回到香港,才能吃到唐菜。

近年轉吃有機菜後,買到的中式青菜,如芥蘭丶菜心丶白菜那類,都是生長日子不多,細細株十分嬌小,煮時快熟青嫩,味道可以但求吃得健康。菜農在蔬菜如此幼小時便收成,可能是望早早收割快快回本,亦少冒些蟲咬和天災風險,漸漸地已忘記以前青菜的味道。

今年區內賣有機食物的小店,組織了菜站,每周向上水鄉土學社年輕農夫訂購時令蔬菜,大家電話預訂,送到店內,農夫有穩定客源,客人不用跑到老遠買靚菜,又可以支持年輕人的夢想,雙贏。

買了數周蔬菜,好意外青菜都肥肥大大,不是早早收割的幼兒菜,大白菜丶菜心丶小棠菜等,都是成年的大個子,一斤沒多少株,煮後菜味濃,葉莖豐厚軟嫩沒渣,十分討好,總算再次見識了這些傳統菜的傳統滋味。



當中最大開眼界的,是最近才收成的巨大芥蘭,可能是我少見多怪,但一斤只有兩株的粗壯芥蘭,確是首次嚐到。粗芥蘭頂上長有已開的細小白花,葉片墨綠厚身,十分奪目。記得曾看訪問老菜農的文章,說冬日菜心,要長到爆花時才最甜美,現在收到的菜心丶芥蘭都如此,感覺到主理有機農場的年輕人,都在努力學習傳統,不為趕快出貨,承擔了不少天災蟲害風險。

面對這粗壯芥蘭,尊重之心油然而生,得好好處理,盡吃每一部分。上餐廳吃芥蘭,都是去葉光吃爽脆的菜莖,削去外皮燙熟,一條條光禿禿的淡綠菜莖,味道是美但一直不喜歡那賣相。也一直以為只是上館子吃才會如此處理,因為在家自己跟隨母親煮法,葉和莖都吃,先炒切段的莖後下綠葉,覺得有莖有葉美麗多了。往後和朋友談天,知道不少人在家中亦光吃芥蘭莖而棄葉片,才真正意外於這浪費。



回說粗芥蘭,決定要先欣賞那菜莖的滋味,急不及待地把葉片折下放好,削去粗糙外皮,以滾刀法切細段,下些粉紅鹽拌勻調味,待一小時出了些水分軟化後,下麻油作涼菜生吃,清甜爽脆,簡簡單單,吃到芥蘭吸收足夠日月精華的美好味道。

那厚身墨綠色葉片,細片較嫩的切粗絲,放進麵豉排骨中同蒸,蒸後仍綠意盈盈,令那碟傳統家常餸增色不少。



較大片老點的葉片,下薑片蝦米臘肉豆腐同煮,時間長些,煮後亦綠油油地滋味足,質感厚實美好。

而粗硬的葉梗,亦不放棄,頗有重量花費不少,削去外皮後切粒,作抄飯材料, 添加爽口質感和淡綠色澤,亦有其用途。

一斤粗芥蘭,動動腦筋,花點心思做出四個菜式,吃得開心又有滿足感,大樂也。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