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農歷新年前後,家中才有糯米粉,可說是一年一度做些黏糯質感的甜點,確是獨特的質感,沒有其他材料有類似的黏牙耐嚼特性,外國食物中沒有,要自少吃慣才懂得欣賞容易接受,所以在外國宴客時從不會做糯米甜點招待外國友人,免得出現食不下嚥的情況。
做完湯圓年糕這些賀年食物後,對著剩下的糯米粉,總會念頭多多,以前曾成功地用來取代麵粉做西式蛋糕餅乾,享受酥脆黏糯兼備的食物,覺得有雙贏效果。
今年農歷年過後,又在思考如何玩弄丶消㓕這餘下物資,首先想到的是這兩年常做的 Yorkshire Pudding,輕巧又酥香,不用油炸,方便易做。即時動手混合蛋丶糯米粉和牛奶,高溫焗十三分鐘完成。起初估計可能黏性重升發不好,竟然效果超乎想像,輕盈如傳統 Yorkshire Pudding ,外皮酥脆而中央黏糯,多美妙。放了一小匙剩下的紅棗蓉丶黑芝麻醬在中央,似是湯圓的 fusion 新面貌,是個討好的甜品,唯一問題是要即做即吃才香脆,不能預早做好。
然後朋友傳來芝麻小煎堆做法,一分鐘不到的影片示範得一清二楚,全無廢話,容易令人有勇氣試做,年輕人善用科技真厲害。十分喜歡煎堆那又脆又黏的質感,但完全沒有興趣開油鑊做炸物,倒是看到那用滾水混糖和半份糯米粉,冷後加另一半糯米粉和一匙油的方子,覺得有新意,從未曾以滾水和糯米粉,相信有預先煮熟的好處吧。
不想炸煎堆,但又想試用這粉皮,想到用來做蛋撻,看看效果會如何?焗而非炸,沒有那麼酥脆,而且因為有蛋液,不能焗得太久,結果是外層略脆,黏糯的為多,仍然可喜。下次會先焗蛋撻皮,至皮色金黃後才下蛋液,應該更香脆。
剛剛看到瑞士友人介紹狂歡節香脆似蛋散的地方小食,又令我心思思,想起以前母親會把包好的黑芝麻湯圓壓至略偏,兩面沾滿白芝麻,煎至金黃,那雙重芝麻的不同香氣,加上糯米皮的脆糯,和煎堆異曲同工。
把做法簡化,以狂歡節薄脆作靈感,以煎堆皮的成份再加多些油,壓作薄片,兩面沾滿芝麻,高溫焗廿分鐘,那烤香芝麻的香氣,和糯米餅獨特的脆中帶糯,覺得和未曾嚐試的狂歡節薄脆,應該一樣吸引。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