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蛋是小時候家中必備的食物,不為佐粥用,母親的家鄉沒有吃粥的習慣,且工作繁忙不會花時間煲老火粥。在飯煲內蒸熟鹹蛋後,開半,雪白丶艶紅丶油亮集一身,看到胃口大開,即時多個好送飯的餸。
亦會在煲蝦米節瓜湯時下鹹蛋增色增味,這是記憶中母親的鹹蛋食法,非常簡單。而每年中秋節,蓮蓉月餅中的鹹蛋黃,令四兄弟姊妹得在切月餅時,必需各伸出手指,點著一個角落,切開後便不會為所得鹹蛋黃的大小作爭奪。可見鹹蛋黃那滋味,自小已深藏在基因中,將永恆不滅。
近年流行的鹹蛋黃蝦球丶魚皮等,的確把鹹蛋黃鹹香味道發揮得淋漓盡致,好佩服那原創者的靈感。自己亦跟風學會做鹹蛋黃羽衣甘藍,人人愛吃。
鹹蛋黃羽衣甘藍 |
當人在法國鄕村時,久不久會心癢癢想起那滋味,也曾積極地用新式鹽水浸的方法試做鹹蛋,三十天後得到鹹的味道,沒有香丶沒有艷紅色澤丶沒有出油起沙。。。是用雞蛋而非鴨蛋,用鹽水浸泡而非傳統的鹽泥灰方法,味道又怎會一樣了。
以雞蛋代鴨蛋,現今的蛋黃色淡,自然更難求得那誘人色澤,就是以傳統方法醃製,也不一定有理想效果,也就再沒有心情試做。
最近趁未到農忙時段,抽空到克羅地亞 Rovinj 漁村探望朋友,享受蔚藍海天風光,新鮮海產,在細小菜市場內向當地人購買他們自種蔬菜,和所養老母雞下的蛋,那些蛋特別肥大不少是雙黃,所以知道是老雞所生。
早餐吃只煎蛋,突然醒悟這裡的蛋黃顏色偏橙紅,色澤美好,像是特別滋味似的。意大利文稱蛋黃作 rosso, 即是蛋紅,可見各國雞蛋黃色澤早有分別。這一定和所吃的有關,慣吃黃土地白米飯的雞不易吸收大量橙紅色素吧。
泥土色澤深啡紅色 |
以在克羅地亞這區所見,泥土色澤深啡紅色,且草地的雜草野花很多,在人少地多的國家,當地人的雞一定有足夠草地掘吃昆蟲香草野花泥土,成就色澤美麗的蛋紅。
這就觸動了用這雞蛋做鹹蛋的念頭,即時上網查看,做鹹蛋的各個重點。真心多謝有這麼多的有心人,把所知道的知識上載,令大眾得益。收集各方資訊消化分析後,明白了為何要如此這般,終於得到可以再次試做的動力。
首個解開的心結,是用雞蛋和鴨蛋的分別。據解釋鹹蛋以蛋黃為重點,自然愈大愈妙,鴨蛋的黃和白比例較雞蛋好,蛋黃大些佔優;鴨蛋殻上的微孔洞較雞蛋多,醃漬時快入味,可減少生產時間和敗壞機會;鴨子吃野蟲野草較多,蛋黃色澤好些。
相信有好雞蛋,味道分別不應太大。
然後是傳統的鹽泥灰方法。原來是水份低,所製成的鹹蛋較乾,蛋黃流油起沙容易些;用鹽泥灰包著,搬運時不易弄碎蛋殻;且泥灰都是農村易得之物,混合鹽粒而用,容易控制下鹽的份量;而草木灰亦有防蟲防菌的效用,一舉數得。
在網上更看到研究,指出下穀灰或木灰,能提供微量礦物質,所做鹹蛋的滋味較用鹽水泡的豐富些。
這便明白,以鹽水醃漬作鹹蛋的方子,不少都下了酒和香料,或先把蛋在酒中滾動後才放鹽水中,有減少細菌和補充香氣的功用。
看到最簡單的方法,是把蛋在酒中滾動後,放在混有香料的鹽內,令其表面黏滿鹽粒,以保鮮紙包好就成。
然而最快的方法,不表示好不好,是在西貢市中心仍能看到,那婦人把新鮮鴨蛋黃取出,放在疏孔大盤內,兩面下鹽,在太陽下曬成的鹹鴨蛋黃,大而扁圓,橙紅瑩亮,異常美麗。認識的外國友人中,曾在初到香港,獨自到西貢時,看到這籃子悦目食物,買下細嚐,一心以為定是鮮曬杏甫。。。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